青綠湖州,生態答卷的底色。
“行遍江南清麗地,人生只合住湖州?!?這座因水而興、因綠而美的城市,藏著中國生態發展的密碼 —— 它是 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 理念的誕生地,是從 “工業銹帶” 到 “生態秀帶” 的轉型范本,更是千萬人對 “人與自然共生” 的生動注解。
2025 年,“兩山”理念迎來二十周年?;赝d,“兩山” 理念從安吉余村的破土而出,已長成庇佑神州的參天大樹;而深耕湖州的潔亞環保,也用八載實踐寫下了一份與一城山水共生共榮的 “生態答卷”。從康山大道轟鳴的機械臂,到南潯巷弄里的分類垃圾桶,字里行間,皆是 “青綠” 二字繡滿街頭巷尾的故事。

落子湖州:與“兩山”同頻
清晨六點,第一縷陽光掠過康山大道。靚麗的潔亞清掃車破霧而來,滾刷沙沙,像城市的第一支晨曲。八年前,我們循著溪流奔赴江海,只因這里擁有最懂生態的土壤,也最能安放“用科技守護綠水青山”的初心。
當2005年安吉余村毅然關停礦山,湖州率先踏上“生態突圍”之路;2017年,我們帶著機械化作業體系而來,恰逢湖州新一輪環衛市場化改革,為“人工清掃效率低、監管難”破題。
清掃車、清運車列隊上街,科技與生態第一次在這片土地結出甜蜜果實,也讓我們在湖州的綠色坐標里,找到了自己的刻度。


機械革新:為環衛裝上“動力引擎”
走進楊家埠片區的環衛指揮中心,LED大屏是一張實時跳動的“清潔地圖”:車輛軌跡、中轉站滿溢、分類點投放……數據閃動,城市仿佛擁有了“環保大腦”。
臺風過境,曾經需要30人連續作業兩天;如今平臺一鍵調度,大型清運車“搬大塊頭”,小型機械“鉆巷補漏”,人工突擊隊精準收尾,一天恢復整潔。
104國道上,洗掃車與灑水車組成“清潔梯隊”:先深度、再拋光,路面干凈得能映出天空;德清社區里,機械收集車按點上門,智能桶實時上傳數據,后臺動態調整清運頻次,垃圾堆積再難覓蹤影。
這一切,正是湖州“立法、標準、體制、數智、文化”五位一體生態體系里,潔亞寫下的注腳。


精細服務:把功夫繡到背街小巷
太湖度假村濱湖步道,青石板能映出云影。日均數千游客,仍能“席地而坐”,靠的是“三級保潔魔法”:主干道機械“沖鋒”,景區步道小型設備“精雕”,背街小巷人工“繡花”。
兩小時一巡查、一日兩掃加巡回撿拾,讓南潯古鎮的石板留住更多腳步,讓長興八都岕的銀杏長廊吸引倪程們回鄉,開一間林間咖啡館。
在南潯垃圾分類投放點,“紅馬甲宣講隊”操著方言嘮嗑:“菜葉果皮綠桶,廢紙塑料藍桶……”一旁的“誤投公示屏”亮起匿名案例,像鏡子般提醒。久而久之,連小朋友都能準確說出“可回收物”。這悄然養成的習慣,正如安吉“深藍計劃”把廢礦坑變為網紅地,生態保護終將成為骨子里的自覺,而我們甘做那雙助推的手。


一城山水,滿城青綠。湖州用20年證明:生態不是選擇題,而是必答題;綠水青山不僅是自然財富,更是經濟財富、社會財富。

面向未來,湖州綠意正濃,中國綠意正濃。南潯古鎮,游客指尖劃過斑駁墻面;太湖草坪,孩子追著蝴蝶,笑聲驚起水鳥。這些愜意背后,是潔亞人日復一日的清掃、清運、分類——我們用掃帚與數據守護“好風景”的底色,也守護每一個愿意把人生托付給湖州的夢。